救世主情怀,是中国女性最大的坑!——林为千、蒋佩蓉深度访谈之二
上周六,金先生在家养伤。
我带儿子听林为千,蒋佩蓉的讲座。
我常向儿子推荐林为千大爷,不是想让他学习怎么考麻省理工,进微软。林为千弟兄的成功,是上帝画好的线路,几代人的努力,机遇与天赋的合力,对很多中国家庭来说不可复制。
雅亿窃以为,能复制的是他身上作为普通男人的闪光点。
我跟儿子分析林大爷:
大学开始谈恋爱。生病住院的时候遇到正在打工做护士的蒋佩蓉,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麻省理工大学(相当于中国的清华、交大)追到如此优秀的女友——会撩。
会做饭,善烧烤,自己改装房车带着老婆到处野——浪漫、居家。
觉得合适就早婚,不像国内的某些科技界精英,总瞻前顾后不敢结婚——生活比钱重要,对IT男来说,有这种领悟,高啊!
计算代价,分析出自己搞不起外遇——在婚姻痛苦的时候仍守身如玉,很赞。
不尚奢侈,对物质要求低,放弃高薪——管理好自己的欲望是成功的一半。
曾崇尚“世上无难事,只要读本书”的他,在遇到婚姻困境时,愿意花很多钱与很多时间接受咨询,谦卑承认我搞不定婚姻、搞不定女人。这是真谦卑。
支持太太追求梦想——不直男癌,才有可能娶个优秀的太太生三个娃,成功改良家族基因。
我儿子说,妈,以上这些我都能做,我说很好,去给娘下碗面,等一下擦地板。
林为千、蒋佩蓉夫妇
1 过度牺牲、过度付出
自以为要拯救世界却精疲力尽
原来这个坑,蒋佩蓉也掉进去过
蒋佩蓉在《十分婚姻》这本书中说
多年前,我跟一个老姐妹聊天,她提醒我说:“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留下了浓厚的救世主情结。你千万要小心,不要掉入这个坑里。”当时,我觉得这个老姐妹怎么这么没意思,说这种话来打击我的热情。我甚至还想,她这个农村阿姨可能教育水平不够,不知道我这个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的能力。
后来,我发现,自己彻彻底底错了。
在中国居住、工作生活10年后,我们夫妇筋疲力尽地离开了。现在,我从旁观者的角度,能够比较客观和清楚地看到,我们后面的人也在跟随我们,走上“救世主情结”这条诱惑人心之路。
这次,我遇到一个年轻有为的人,他跟我聊起为什么总是责备自己做得不够多、不够好……我对他说:“你需要的不是快快成长,或是做得更多更好;你需要的是谨守安息日,每周好好休息,先照顾好自己。”
“爱人如己”的前提是要先学会如何爱自己,自己体会到爱了,才有能力去爱别人。如果牺牲自己去爱别人,那种爱给别人的只能是感动的眼泪和沉重的负担,而不是感染人的喜乐。
背负重担的人,脸上只有愁眉苦脸和疲惫。我们家里不是也有很多愁眉苦脸、满身疲惫地在为家人舍己的“伟大母亲”吗?我们总是在让别人为我们牺牲而感动流泪,却找不到我们为着别人而放下了自己的喜乐。
一个农村的姐妹曾问蒋佩蓉能不能为中国农村的孩子们做些什么。在回家的路上,心里有一个声音问她说:“到底谁是救世主呢?”
蒋佩蓉马上意识到要是事工建立在对人的盼望上,根本不可能成功。因为中国农村的需要就是一个无底洞,你补了一个洞以后,身边的利己主义者会利用你的仁慈再多挖三个洞让你补。先要认清救世主是谁,才能开始。不然,你只会不断地经历“从天上一下子掉到地上,感到很遗憾”,因为你的盼望是建立在沙土一般的人身上,而不是风吹雨打都毁坏不了的磐石一般的救世主之上。
2 过度付出的救世主情怀
发生在家庭里
更是灾难
蒋佩蓉的孩子刚出生的时候,“救世主情结”让她把孩子的每声哭泣都当成痛苦的哀求,迫不及待地要实施救助行动。
这个妈妈做的好累啊!
从上床睡觉、按时吃饭,不由自主地扮演“救世主”,林为千每次都站出来反对。这种分歧往往成为吵架的导火索。
尽管蒋佩蓉明白“授之以鱼,不如授之以渔”的道理,但克服“救世主情结”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。但林为千坚持用他的方式训练孩子们。渐渐地,蒋佩蓉看到了孩子们的进步,越来越明白要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,从慢吞吞的动作中学习。
雅亿的很多读者在孩子进入学龄阶段之后,变得更累了。很多姐妹觉得,自己是孩子分数的救世主!想让孩子做普通人,是放任他随波逐流、碌碌无为、放弃努力、未来啃老。
抱歉,这个想法是错误的。
这是培养loser,不是培养快乐的普通人。
中国式的教育喜欢走极端。家长拼命把孩子培养成精英(考状元,做大官),一旦失败,又放任他们滑向loser。对于怎样教孩子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,无论家长和老师,都想得太少、做得太少。
雅亿问蒋佩蓉,什么才算是教孩子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。
她说:“放下救世主心态,才不用为孩子的情绪负责。尊重孩子作为普通人的情绪,鼓励他们寻找普通人的快乐。不要一天到晚说,只有努力进名校才能怎么样。其实你读了麻省理工也不一定怎么样。至于努力,那不就是人生的常态吗,平凡人的生活更要努力。”
雅亿被她的话震憾了。没错,作为学霸,考上复旦大学后,我迷茫很长时间。十多年下来,我今天发现,同学中过得好的,不是最会学习、赚钱最多、职位最高的那几个,而是心态平和,情商高、会生活、爱配偶的那几个。
我们做娘的,与其整天念叨:不考名校没饭吃。不如教孩子明白:每一个处境中,都要努力。咱们中国老母亲,看传统戏剧与励志电影看多了,觉得小人物最后总能开挂。我娃当然也可以。
注意,那是故事,不是生活。
在生活中,多少人(包括名校毕业生们)排除万难,一步一叩首,走到现在,不是为了成为巨星,而是过上普通人的生活。认可自己的孩子拼尽一生,只能活成这样的普通人,可能是一种救赎。
雅亿补充一句重话:当你不断教育孩子要考入名校、成为精英、拥有多少财富与名誉,从概率来看,可能你是在教他与遗传的智商、未来的命运、社会的趋势作对。这样的孩子即使很成功,内心也拧巴。等他什么都有了,可能会用丁克、不婚、甚至改变性别来报复你。
3 妈妈不是救世主
只是一个渴望被宠爱的小女人
母亲满怀善良,是最美的姿态
孩子心存善良,才会不断进取
因为很多读者跟雅亿反馈说,林为千蒋佩蓉夫妻太精英了,教育理念跟老百姓有违和感。所以,雅亿特意找了一个没有丝毫违和感的例子。
《少年说》这个节目中,有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。
他叫李仁志。
李仁志的妈妈是一名外卖员,工作辛苦,常常得不到理解和尊重。
特别让人感动的是
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发表的一段话。
李仁志说:希望大家能给像我妈妈这样的快递员多一些善意,因为当你打开门的一瞬间,看见的也有可能是我爸爸捧在手里的“小公主”。
一个十几岁的孩子,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真理——即使是从事最卑微的职业,妈妈也是父母、亲人、爱人眼里的小公主、每个人都值得被善待,没有人应该被贬损。
在孩子眼里,父母做什么不重要,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生活才重要;父母赚多少钱不重要,他们彼此宠爱才重要。
这个不擅言辞的外卖员妈妈,如何教育李仁志呢?有细节能说明问题。
1.当李仁志心疼妈妈被人给差评、不被尊重,妈妈说,那都是个别人,总体还是好人多。我们不需要改变所有人,但是要怀着善良。
2.“天台表白”之后,妈妈跟他坐在花坛上聊天,说人最重要的东西,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。
3.李仁志形容自己的妈妈,是爸爸捧在手里的“小公主”。
这三个细节,对应着林为千与蒋佩蓉所谈到的美好家庭教育的三要素:
1.你对生命的态度,决定了孩子对你的态度。修养与礼仪,与文化程度与所从事的职业无关,与信仰的品质与生命的状态有关。
2.父母要有胸怀世界的格局,但是不要怨天尤人,而要积极看待困难。
3.父母恩爱,是孩子发展最坚实的根基。
回到这篇文章的起头——我们不要以救世主自居,我们要培养像李仁志这样的孩子。其实,雅亿欣赏林为千与蒋佩蓉的三个孩子,真不是因为他们多么优秀,而是因为他们也非常善良,而且一路善良,还要继续传递善良下去。
善良,是一个人自我发展最大的动力。
因为善良,想帮助更多人,所以自己就变得更优秀。
蒋佩蓉说:“小时候带他们一起去孤儿院,他们还小,不能做什么;后来带他们去甘肃教英文,他们会跑来跑去的有些麻烦;但是我们发现全家一起做的时候,那种磨合感带来的收获比我们失去的多很多。去年在硅谷的一个家庭营会,我们全家都上台讲,老大老二各讲了一课。老二分享,为什么没有被麻省理工录取是他人生最大的祝福。老大讲游戏的魅力,想要颠覆家长对电子游戏的偏见,因为他从麻省理工毕业后在一个游戏公司工作,这个公司是用游戏来教本科和研究生的经济学。老大已经跟我们讲了好几年,你们对游戏有偏见,世界正在游戏化,基督徒需要学会怎么样利用游戏来做好事情,不要落后。”
看到林为千与蒋佩蓉的三个儿子,我经常说,咱家孩子活成普通人就行了。真正优秀的学霸只占人群的5%,所有的努力,不过是在抬高水位,让这5%的门槛越来越高。
让孩子与平凡为敌,是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败。教孩子明白不必羡慕太阳的光辉与月亮的皎洁,只要找到自己的兴趣与使命。认真做一枚小星星,坚守自己的轨迹,散发自己的光芒。
很诗意对吧?亲,诗意不能当饭吃。
我知道你们最近陆续接到孩子的成绩单了。诗意,能不能hold住你体内的洪荒之力?还要靠圣灵的带领。hold不住时,就理性地告诉自己:
咱们可以慢慢来,以丰盈的心态养育下一代——很多事情,靠一辈人的努力不行,可以靠三、四代人的努力。教孩子的眼目向前正看,教孩子的眼睛向前直观。这样,坚定一切善良纯正的道,不偏左右,就会一代代兴旺发达起来。
祝大家春节丰盈,美满!与亲朋好友分享好心态。